崇明農業又拿下全國第一。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和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聯合發布《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2020》,列舉了年度農業綠色發展指數前40名的先行區。其中,崇明先行區的指數為90.01,連續兩年排名第一。
記者從崇明區了解到,崇明作為全國首批、上海首個農業綠色發展先行示范區,已連續3年作為典型范例被收錄在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綠皮書中,農業綠色發展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讓“綠色”成為崇明農業的底色
位于新河鎮的上海北湖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內,最近稻浪翻滾,6000多畝“兩無化”水稻正茁壯成長。記者了解到,崇明農產品和“兩無化”種植模式結緣于2018年,近年來從水稻向蔬菜、柑橘延伸,今年崇明“兩無化”農產品種植規模已達3萬畝。
“并不只是不用化肥、不用化學農藥這么簡單。” 北湖基地負責人介紹,對于“兩無化”大米,基地實行種子、肥料統一供給與管理。在此基礎上,基地科學制定有機肥、生物農藥施用方案、病蟲草害防治預案,提升田間管理水平,加強稻田生態保護。“綠色生態給了崇明農業發展最大的底氣。執行最嚴格的標準,這樣種出來的米,不可能不好!”
前不久,第十屆中國花博會在崇明圓滿落下帷幕。乘著花博會的“東風”,崇明農業結出累累碩果。走進位于港沿鎮的崇明智慧生態花卉園育苗中心,放眼望去,整個育苗生產線井然有序,但幾乎不見人影。與傳統的育苗工廠不同,綜合車間選用高度自動化的育苗設備,實現了育苗全程自動化,大幅節省了人工成本。
園區溫室采用地源熱泵提供清潔能源,結合雨水收集系統、肥水一體化精準灌溉、溫室環境控制系統等,構建了一套“綠色生態、高效節約”的育苗生產模式。依靠自動化育苗設施和計算機控制系統,這個育苗中心可年產花卉種苗2億株、精品盆花1000萬盆以上。
制度體系是綠色發展的保障,既要鼓勵正面典型,也要懲處不規范行為。崇明區研究制定了國內首份農業產業負面清單,聚焦農業產業規模、農田環境保護、農業投入品規范等6方面,制定形成包含10條內容的全國首張農業綠色發展負面清單,大力清退不規范種養殖等行為和落后產能,為生態農業轉型發展提供發展空間。
新技術讓農業管控更科學高效
“三夏”時節,崇明港沿鎮綠色農資門店里一片忙碌,前來購買農藥的農戶絡繹不絕。現代化的農資門店里,綠色農藥品類齊全,還展示有生態肥料和無人植保機。據了解,崇明區立足農業生產布局,建立了1個總倉、16個涉農鄉鎮門店組成的“1+16”綠色農資封閉式管控體系,引入上海霈裕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展綠色農資采購、銷售、配送、廢棄包裝物回收等業務,實現實名制供應、一站式服務、全域化管控。
“當農業綠色發展成為共識,我們作為企業,也有義務承擔起更多社會責任。”霈裕公司負責人陳東介紹,隨著“1+16”封閉式管控體系日趨完善,綠色生產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農戶選擇來門店采購既滿足防治需求又符合綠色導向的優質農藥。此外,霈裕公司在農資管控基礎上,還進一步拓展惠農功能,推出涵蓋綠色農資、現代農機等服務的社會化托管模式,并率先在柑橘種植上完成試點,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精準有效的生產方案。
封閉式管控的背后離不開政策支持。崇明制定了綠色農藥推薦目錄,落實補貼政策,對通過綠色、有機認證的生產主體實行目錄內綠色農藥限額免費供應,對未通過綠色認證的生產主體按80%進行補貼,不斷引導農戶合理、科學用藥。
此外,崇明以農業GIS數據為基礎,應用了綠色農資封閉式管控、智慧檢測、生產信息追溯、網格化監管等管理平臺系統,形成了覆蓋投入品、農產品質量、生產過程、監管隊伍的數字化管理體系,實現產前、產中、產后全程監管。
持續管控之下,崇明化肥農藥用量持續多年保持下降,全區綠色食品認證面積比例達到91.8%,越來越多的崇明優質農產品獲得市場青睞。
實現“三生”良性循環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必須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崇明不斷織密農業循環網絡,實現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
在農林畜廢棄物高水平資源化利用方面,崇明已有探索。日前,位于崇明北部的正大崇明300萬羽蛋雞場項目正式啟動養殖。作為亞洲規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蛋雞場,項目配套建設了廢棄物再生利用處理站,每年可處理12萬噸雞糞,生產出的有機肥可供周邊20萬畝農田種植需求。
“看,魚塘排出的養殖尾水經過沉淀池、過濾壩、曝氣池、水生生物處理池等設施的層層處理后,明顯變得清澈了。”位于廟鎮南星村的上海瑞缽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內,合作社負責人張宏輝在現場向記者介紹,基地尾水治理工程主要由集水預處理溝、農田退水溝、曝氣懸浮床溝、穩定調節溝、景觀濕地林五個單元組成,采用物理、生態的立體凈化模式,對池塘尾水進行高效凈化處理。“養殖尾水處理后,魚塘的水質明顯提升,養殖的草魚、鯽魚等存活率更高,魚的肉質也更為緊實,很受市場歡迎。”張宏輝說。
陳家鎮裕安養殖場內,30萬塊藍色光伏板排成龐大的陣列,養殖場工作人員已在光伏板下方水域投放了魚苗、蝦苗。這是去年建成并投產的陳家鎮裕安養殖場“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記者了解到,“漁光互補”好處很多,比如光伏板可以給魚塘遮陽,降低水面溫度,減少水分蒸發,還能抑制藻類繁殖,為魚類提供更好的生長環境。另外,在魚塘上架設光伏板能“一地兩用”,節約了土地資源。
位于綠華鎮華西村的上海電氣“全糞+秸稈”項目目前正如火如荼施工建設中,工程已進入最后沖刺階段。項目建成運行后預計每年可消納農林廢棄物3.5萬噸,每年可處理糞污7.3萬噸,年產沼氣發電量可超500萬度,年產高品質有機肥3萬余噸,可供6萬畝水稻田使用。
記者從崇明區了解到,崇明作為全國首批、上海首個農業綠色發展先行示范區,已連續3年作為典型范例被收錄在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綠皮書中,農業綠色發展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讓“綠色”成為崇明農業的底色
位于新河鎮的上海北湖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內,最近稻浪翻滾,6000多畝“兩無化”水稻正茁壯成長。記者了解到,崇明農產品和“兩無化”種植模式結緣于2018年,近年來從水稻向蔬菜、柑橘延伸,今年崇明“兩無化”農產品種植規模已達3萬畝。
“并不只是不用化肥、不用化學農藥這么簡單。” 北湖基地負責人介紹,對于“兩無化”大米,基地實行種子、肥料統一供給與管理。在此基礎上,基地科學制定有機肥、生物農藥施用方案、病蟲草害防治預案,提升田間管理水平,加強稻田生態保護。“綠色生態給了崇明農業發展最大的底氣。執行最嚴格的標準,這樣種出來的米,不可能不好!”
前不久,第十屆中國花博會在崇明圓滿落下帷幕。乘著花博會的“東風”,崇明農業結出累累碩果。走進位于港沿鎮的崇明智慧生態花卉園育苗中心,放眼望去,整個育苗生產線井然有序,但幾乎不見人影。與傳統的育苗工廠不同,綜合車間選用高度自動化的育苗設備,實現了育苗全程自動化,大幅節省了人工成本。
園區溫室采用地源熱泵提供清潔能源,結合雨水收集系統、肥水一體化精準灌溉、溫室環境控制系統等,構建了一套“綠色生態、高效節約”的育苗生產模式。依靠自動化育苗設施和計算機控制系統,這個育苗中心可年產花卉種苗2億株、精品盆花1000萬盆以上。
制度體系是綠色發展的保障,既要鼓勵正面典型,也要懲處不規范行為。崇明區研究制定了國內首份農業產業負面清單,聚焦農業產業規模、農田環境保護、農業投入品規范等6方面,制定形成包含10條內容的全國首張農業綠色發展負面清單,大力清退不規范種養殖等行為和落后產能,為生態農業轉型發展提供發展空間。
新技術讓農業管控更科學高效
“三夏”時節,崇明港沿鎮綠色農資門店里一片忙碌,前來購買農藥的農戶絡繹不絕。現代化的農資門店里,綠色農藥品類齊全,還展示有生態肥料和無人植保機。據了解,崇明區立足農業生產布局,建立了1個總倉、16個涉農鄉鎮門店組成的“1+16”綠色農資封閉式管控體系,引入上海霈裕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展綠色農資采購、銷售、配送、廢棄包裝物回收等業務,實現實名制供應、一站式服務、全域化管控。
“當農業綠色發展成為共識,我們作為企業,也有義務承擔起更多社會責任。”霈裕公司負責人陳東介紹,隨著“1+16”封閉式管控體系日趨完善,綠色生產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農戶選擇來門店采購既滿足防治需求又符合綠色導向的優質農藥。此外,霈裕公司在農資管控基礎上,還進一步拓展惠農功能,推出涵蓋綠色農資、現代農機等服務的社會化托管模式,并率先在柑橘種植上完成試點,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精準有效的生產方案。
封閉式管控的背后離不開政策支持。崇明制定了綠色農藥推薦目錄,落實補貼政策,對通過綠色、有機認證的生產主體實行目錄內綠色農藥限額免費供應,對未通過綠色認證的生產主體按80%進行補貼,不斷引導農戶合理、科學用藥。
此外,崇明以農業GIS數據為基礎,應用了綠色農資封閉式管控、智慧檢測、生產信息追溯、網格化監管等管理平臺系統,形成了覆蓋投入品、農產品質量、生產過程、監管隊伍的數字化管理體系,實現產前、產中、產后全程監管。
持續管控之下,崇明化肥農藥用量持續多年保持下降,全區綠色食品認證面積比例達到91.8%,越來越多的崇明優質農產品獲得市場青睞。
實現“三生”良性循環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必須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崇明不斷織密農業循環網絡,實現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
在農林畜廢棄物高水平資源化利用方面,崇明已有探索。日前,位于崇明北部的正大崇明300萬羽蛋雞場項目正式啟動養殖。作為亞洲規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蛋雞場,項目配套建設了廢棄物再生利用處理站,每年可處理12萬噸雞糞,生產出的有機肥可供周邊20萬畝農田種植需求。
“看,魚塘排出的養殖尾水經過沉淀池、過濾壩、曝氣池、水生生物處理池等設施的層層處理后,明顯變得清澈了。”位于廟鎮南星村的上海瑞缽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內,合作社負責人張宏輝在現場向記者介紹,基地尾水治理工程主要由集水預處理溝、農田退水溝、曝氣懸浮床溝、穩定調節溝、景觀濕地林五個單元組成,采用物理、生態的立體凈化模式,對池塘尾水進行高效凈化處理。“養殖尾水處理后,魚塘的水質明顯提升,養殖的草魚、鯽魚等存活率更高,魚的肉質也更為緊實,很受市場歡迎。”張宏輝說。
陳家鎮裕安養殖場內,30萬塊藍色光伏板排成龐大的陣列,養殖場工作人員已在光伏板下方水域投放了魚苗、蝦苗。這是去年建成并投產的陳家鎮裕安養殖場“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記者了解到,“漁光互補”好處很多,比如光伏板可以給魚塘遮陽,降低水面溫度,減少水分蒸發,還能抑制藻類繁殖,為魚類提供更好的生長環境。另外,在魚塘上架設光伏板能“一地兩用”,節約了土地資源。
位于綠華鎮華西村的上海電氣“全糞+秸稈”項目目前正如火如荼施工建設中,工程已進入最后沖刺階段。項目建成運行后預計每年可消納農林廢棄物3.5萬噸,每年可處理糞污7.3萬噸,年產沼氣發電量可超500萬度,年產高品質有機肥3萬余噸,可供6萬畝水稻田使用。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m.syn-lube.com.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