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其農業生產效率非常高。德國農民聯合會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一個德國農民可以養活144個人,這一數字是1980年的3倍。但要想長期解決全球饑餓問題,每個農民需要至少養活200人。這就需要更加高效、可持續的農業新技術。目前,德國正致力于發展更高水平的“數字農業”。
在過去十幾年中,德國農業生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生產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德國非常注重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及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他們在大幅提高農業生產力的同時,也在堅定地走生態農業的路子,使農業得到可持續發展,從而形成了農業人才培養一現代農業一生物多樣性的成功模式。目前來看,德國農業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
1999―2007年間,德國農業企業數量從大概472 000家減少到374 500家,下降了20.6%。在這些企業中,從事糧農生產、林業和漁業的農業人員接近130萬人,相比1999年減少了12.9%。德國農業人口在不斷減少情況下,機械化程度卻在不斷提升,機械設施作業范圍從1999年的36.3 hm 提高到2007年的45.3 hm。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升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1950年,一個農業工人產出的農產品只能養活10個人,而今天可以養活大約140人。德國農業以家庭化經營為主,以家庭為單位形成小農場、小農業企業的經營模式。同時通過農業企業與職業學校的共同合作,德國農業職業教育也為德國農業輸出了大批高技術人才,有力推動了德國現代農業的發展。
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態農業
目前,德國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具有鮮明地區特色的耕作環境,即在耕作環境與原始環境中都保持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生態農業的發展得到了德國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來,德國政府每年撥款5000萬馬克用于“工業作物”的研究和開發,并成立了生物原料和生物能源研究中心,專門負責這方面的科研以及促進和協調全國“工業作物”的種植和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由于政府的支持,德國“工業作物”種植業近年來發展較快,全國“工業作物”種植面積在1996年就超過了50萬公頃,為化工和造紙工業提供了數量可觀的原料。
為了發展生態農業,德國在農民的培訓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其主要措施是:教育農民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和生產技術;培養家庭農場經營者、農藝師和農業技術員;培養相當于大專水平的高級農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農業人才。
三.農業社會化服務歷史悠久
作為世界合作社發祥地,德國早在1867年就制定了第一部《合作社法》。農業合作社在德國農業生產中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有的合作組織很大,如德國畜牧協會等,其會員遍及全國,95%的畜牧養殖戶都是其會員。主要原因是農民參加合作社可以從中獲得很大的經濟利益:一是在生產交易活動中減少中間損失;二是在資金融通方面能免除債息過高的風險;三是在農產品加工方面共同享受增值的好處;四是在共同使用大型農業機械和設施方面互通有無;五是通過農業產業內部分工,能享受和提供完善的社會化服務,如良種供應、病蟲害防治、衛生防疫、機械維修技術培訓、信息咨詢等。
1970年以來,德國的大多數農業合作社為了擴大影響力,紛紛走上聯合發展之路。許多合作社都加入了地區性合作社聯盟、專業性合作社聯盟和全國性合作社聯盟,這些聯盟在互通情報、控制市場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農場主投資開辦的合作企業是合作化的第一層次,地區聯盟或專業性聯盟開辦的企業就屬于第二層次,而全國聯盟或跨國聯盟則算作高級層次。這三個層次的結合與發展,體現了現代德國農業經濟結構和技術管理水平,是德國農業合作事業全面發展的結果。
四.“數字化”生產為德國農業帶來強勁動力
“數字農業”基本理念與“工業4.0”并無二致。通過大數據和云技術的應用,一塊田地的天氣、土壤、降水、溫度、地理位置等數據上傳到云端,在云平臺上進行處理,然后將處理好的數據發送到智能化的大型農業機械上,指揮它們進行精細作業。
德國在開發農業技術上投入了大量資金,并由大型企業牽頭研發“數字農業”技術。據德國機械和設備制造聯合會的統計,德國去年在農業技術方面的投入為54億歐元。
在今年的漢諾威消費電子、信息及通信博覽會上,德國軟件供應商SAP公司推出了“數字農業”解決方案。該方案能在電腦上實時顯示多種生產信息,如某塊土地上種植何種作物、作物接受光照強度如何、土壤中水分和肥料分布情況,農民可據此優化生產,實現增產增收;擁有百年歷史的德國農業機械制造商科樂收集團(CLAAS)與德國電信開展合作,借助“工業4.0”技術實現收割過程的全面自動化。他們利用傳感器技術加強機器之間的交流,使用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作為交流通道,使用云技術保障數據安全,并通過大數據技術進行數據分析。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也讓農民的工作更加高效便捷。柏林的一家名為“365FarmNet”的初創企業為小型農場主提供了一套包括種植、飼養和經營在內的全程服務軟件。該軟件可以提供詳細的土地信息、種植和飼養規劃、實時監控以及經營咨詢等服務。而且通過該軟件可以方便地與企業的合作伙伴取得聯系,以便及時獲取相應的服務幫助。
現代德國農民的工作離不開電腦和網絡的支持。他們每天早上一開始的工作就是,查看當天天氣信息、查詢糧食市價和查收電子郵件。現在的大型農業機械都是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導航系統控制。農民只需要切換到GPS導航模式,衛星數據便能讓農業機械精確作業,誤差可以控制在幾厘米之內。
在過去十幾年中,德國農業生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生產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德國非常注重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及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他們在大幅提高農業生產力的同時,也在堅定地走生態農業的路子,使農業得到可持續發展,從而形成了農業人才培養一現代農業一生物多樣性的成功模式。目前來看,德國農業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
1999―2007年間,德國農業企業數量從大概472 000家減少到374 500家,下降了20.6%。在這些企業中,從事糧農生產、林業和漁業的農業人員接近130萬人,相比1999年減少了12.9%。德國農業人口在不斷減少情況下,機械化程度卻在不斷提升,機械設施作業范圍從1999年的36.3 hm 提高到2007年的45.3 hm。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升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1950年,一個農業工人產出的農產品只能養活10個人,而今天可以養活大約140人。德國農業以家庭化經營為主,以家庭為單位形成小農場、小農業企業的經營模式。同時通過農業企業與職業學校的共同合作,德國農業職業教育也為德國農業輸出了大批高技術人才,有力推動了德國現代農業的發展。
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態農業
目前,德國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具有鮮明地區特色的耕作環境,即在耕作環境與原始環境中都保持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生態農業的發展得到了德國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來,德國政府每年撥款5000萬馬克用于“工業作物”的研究和開發,并成立了生物原料和生物能源研究中心,專門負責這方面的科研以及促進和協調全國“工業作物”的種植和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由于政府的支持,德國“工業作物”種植業近年來發展較快,全國“工業作物”種植面積在1996年就超過了50萬公頃,為化工和造紙工業提供了數量可觀的原料。
為了發展生態農業,德國在農民的培訓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其主要措施是:教育農民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和生產技術;培養家庭農場經營者、農藝師和農業技術員;培養相當于大專水平的高級農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農業人才。
三.農業社會化服務歷史悠久
作為世界合作社發祥地,德國早在1867年就制定了第一部《合作社法》。農業合作社在德國農業生產中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有的合作組織很大,如德國畜牧協會等,其會員遍及全國,95%的畜牧養殖戶都是其會員。主要原因是農民參加合作社可以從中獲得很大的經濟利益:一是在生產交易活動中減少中間損失;二是在資金融通方面能免除債息過高的風險;三是在農產品加工方面共同享受增值的好處;四是在共同使用大型農業機械和設施方面互通有無;五是通過農業產業內部分工,能享受和提供完善的社會化服務,如良種供應、病蟲害防治、衛生防疫、機械維修技術培訓、信息咨詢等。
1970年以來,德國的大多數農業合作社為了擴大影響力,紛紛走上聯合發展之路。許多合作社都加入了地區性合作社聯盟、專業性合作社聯盟和全國性合作社聯盟,這些聯盟在互通情報、控制市場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農場主投資開辦的合作企業是合作化的第一層次,地區聯盟或專業性聯盟開辦的企業就屬于第二層次,而全國聯盟或跨國聯盟則算作高級層次。這三個層次的結合與發展,體現了現代德國農業經濟結構和技術管理水平,是德國農業合作事業全面發展的結果。
四.“數字化”生產為德國農業帶來強勁動力
“數字農業”基本理念與“工業4.0”并無二致。通過大數據和云技術的應用,一塊田地的天氣、土壤、降水、溫度、地理位置等數據上傳到云端,在云平臺上進行處理,然后將處理好的數據發送到智能化的大型農業機械上,指揮它們進行精細作業。
德國在開發農業技術上投入了大量資金,并由大型企業牽頭研發“數字農業”技術。據德國機械和設備制造聯合會的統計,德國去年在農業技術方面的投入為54億歐元。
現代德國農民的工作離不開電腦和網絡的支持。他們每天早上一開始的工作就是,查看當天天氣信息、查詢糧食市價和查收電子郵件。現在的大型農業機械都是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導航系統控制。農民只需要切換到GPS導航模式,衛星數據便能讓農業機械精確作業,誤差可以控制在幾厘米之內。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m.syn-lube.com.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